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一江一河”未来如何发展,是上海编制“十五五”规划中的重要一个章节。7月31日下午,杨浦区举行了一场专题征集市民圆桌会,请来市民就5.5公里长的杨浦滨江的发展出谋划策。对于“景美人少”的杨浦滨江来说,如何扭转“人气不足”的现状,是市民们热议的焦点。
据规划编制部门介绍,近几轮的规划编制中,“一江一河”始终是城市价值的集中体现。“十三五”规划中,“一江一河”重在贯通;到了“十四五”规划,“一江一河”则承载了“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展示。而在接下来的“十五五”规划中,“保贯通、提品质、强功能”被确定为了大方向。对照现状,这一“蓝图”在杨浦滨江如何实现?
产业人口的引进,将为杨浦滨江带来亟需的人气。据估算,随着多家互联网大厂陆续进驻杨浦滨江南岸,“十五五”期间,滨江数字产业人口将增长约17万人。来自互联网企业的建议人们最关注的是,潮汐式的通勤,给滨江交通带来的压力已开始显现。如网约车停靠引发高峰时段交通拥堵、地铁站与办公区最后一公里短驳存在缺口等。他们建议,滨江南岸要在地上、地下为网约车规划专门的停靠区域优配中国,规范网约车的停放;同时,也要与平台对接,预测用车需求,对高峰时间接单的司机给予补贴,满足互联网大厂员工的出行需求。至于从地铁站到办公区域的短驳交通,有建议人畅想:“能否通过智能化的自动驾驶来接驳?”
但是,要扭转杨浦滨江不足的人气,仅靠互联网企业的白领们肯定是不够的。市民圆桌会上,更多的建议人是杨浦区的居民,他们对杨浦滨江有着更高的期望。
消费场景不多,是人气不旺的原因之一,有建议人聚焦杨浦滨江“商业单一”的现状提出了建议。金牌征集员林迎燕建议,杨浦滨江要增设便利店、无人售卖机等基础的商业设施,引入健康餐饮、传统美食等市民喜闻乐见的商业业态;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杨红美则建议杨浦滨江的工业遗存活化利用要与商业融合发展。她以老烟草仓库改造而成的“绿之丘”为例,建议与互联网大厂联名,开发一批“绿之丘”文创。同时推出“探秘”活动,把“绿之丘”打造为社区文化客厅。
上海东方渔人码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招商经理张春梅则指出,杨浦滨江人气的改善,还要在滨江治理上下功夫。她认为,既然是“生活秀带”,要按照老人友好、孩子友好、宠物友好、露营友好、跑者友好、骑行友好的标准来全方位改进。这个话题引发了现场多名建议人的共鸣:宝妈张燕认为,儿童的游玩、自然教育等设施太少,同时也缺少一份滨江儿童友好地图;居民高红妹则代表老人提出,杨浦滨江遮阳避雨的地方太少,同时夜间的照明亮度不够,对老人不友好……
“今天的建议接地气,质量都非常高。”圆桌会现场,杨浦区滨江办、杨浦区人民建议征集办等多部门认真聆听了市民们的建议,并表示会转化落实,“请市民们期待杨浦滨江的焕新蝶变。”
网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