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下午2点,由苏州古籍馆主办的“吴门缥缃”之“露从今夜白”节气主题活动,在学古堂古籍主题空间开展,五组亲子家庭预约参与了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结合农耕生产、物候变化和自然节律总结出的一套时间认知体系,是中华民族对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规律长期观察与实践的智慧结晶,其形成与发展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融合了天文观测、物候经验和农耕需求。
白露是一年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辉煌国际,是天地万物从“夏长”走向“秋收”的重要节点。此时的天气特点是“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增大”,清晨地面和植物上因水汽凝结形成白色露珠,故而得名“白露”。元代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根据白露时节的气候特征又将之细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即是说在这个时候,候鸟感受到温度的变化,开始迁徙,或准备储藏过冬的食物了。
展开剩余64%白露时节还流传下了许多充满诗意与烟火气的传统活动,其习俗多围绕“防秋燥、补身体、应节气”展开,既与秋季“干燥、寒凉”的气候特点相关,也蕴含着人们对健康、丰收的祈愿。饮白露茶是白露时节的重要习俗之一,民间素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已经历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另一个生长佳期,因而口感清甜醇厚。在太湖流域,白露还是渔民们心中重要的“祭祀日”,白露时节正值太湖水位稳定、渔业丰收之际,渔民们携带鱼虾、粮食等祭品,祈求禹王保佑秋季捕鱼平安、水位平稳,同时感谢其对太湖流域的治水之恩。祭祀后常有庙会和戏曲表演等活动,成为当地秋季重要的民俗集会。在这个时节,“老苏州”还有斗秋虫的习俗,清代顾禄的《清嘉录》对此有详细记载:白露前后,驯养蟋蟀,以为“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人们“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
在了解相关内容后,来自苏州古籍馆的沈黎、刘宁一两位老师开始指导大家体验“白露”主题小夜灯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但需要细致和耐心,首先将象征延年益寿的仙鹤和兰草图案分成几个部分一一剪下,粘贴于灯球的表面,再拼装好实木底座,最后将灯球和底座组合在一起,一盏富有古韵的小夜灯便制作完成了。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科学认知,更承载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节庆、饮食、民俗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此次活动以“白露节气”为主题,通过对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的分享,结合手工制作体验,让读者们充分感受到了这份跨越千年的自然认知与生活智慧。
发布于:北京市网络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